上半年,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,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,托底经济渡过难关。下半年,在保持金融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,更应推动新创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快落地,更加有效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。
来自欧美专业研究领域的多项报告显示,非洲国家外债来源主要是西方私人债权人持有的债券,非洲国家财富以债务偿还形式持续流入欧美国家。非洲专家认为,西方频繁炒作“中国债务陷阱”有关言论显然出于政治动机,要解决非洲债务困境,必须敦促西方私人贷款机构参与债务减免。
最新数据显示,6月份房地产贷款新增规模较5月份明显提升,连续两个月环比多增,预计当月新增超1500亿元,较5月份环比多增2500亿元。有效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,这既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,也是保民生、稳预期的应有之义。
今年以来,世界经济增速放缓,美联储货币紧缩进程加快,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。但一系列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呈现总体均衡,人民币汇率也在合理均衡区间双向波动。
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过程中,主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,适应体制改革,推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顺利完成。当前,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复杂,将多项政策相互配合实施,尤其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,是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。一是适应客观经济形势发展需求,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,前者能在经济萧条后产生催化作用,后者在经济过热时期起缓冲作用,使用两大政策须做到有所区分并配合使用。二是关注国债管理,完善国债结构。商业银行应增加持债的比重;推动国债投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,重点是让保险行业、个体投资者及社会组织等作用体现出来,引导国债投资向民生等方面流入,并对国债利率结构进行调整,达到利率市场化目标。三是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。确定政策性金融框架与定位,有效控制财政投资方向;实行风险共担、收益共享机制;将民间资本吸引进来,让投资主体不再单一化。四是健全规章制度,加强财政管理。关键是对预算制度、国债发行管理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的完善与落实,减轻央行货币政策受到财政存款季节性变化的对冲。
央行近日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,6月末,我国住户存款规模为112.8万亿元,比年初增加了10.3万亿元,同比多增2.9万亿元。这一数据明显高于近年同期,显示出居民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。央行近期发布的《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》也印证了这一趋势。调查显示,二季度倾向于“更多储蓄”的居民占58.3%,这比上季度抬升了3.6个百分点。要解释居民储蓄存款意愿大幅上升,需要从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中寻找答案。
当前,既要着眼于盘活存量资金助力稳增长、惠民生,又要加强制度规范和监督整改,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、运用好,逐步建立相应长效机制。应充分释放政策效能,将有限资金用在“刀刃”上。
随着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好转、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加快落地、货币政策加大实施力度,国民经济运行趋于好转,主要经济指标边际改善。展望下半年,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,经济运行仍有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。应对可能出现的超预期的新挑战、新变化,货币政策有充足空间、充分工具。
上半年,银行间市场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。最新数据显示,2022年上半年,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金额4.73万亿元,发行金额同比上升6%,合计净融资规模约1.1万亿元,同比增加约5000亿元。
受美元指数连日走高的影响,欧元、日元、英镑、澳元等非美货币不断贬至年内低位。相比之下,人民币汇率则坚挺得多,对比其他非美货币表现得更为稳定。这背后反映出,我国外汇市场总体形势平稳,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表现出了较强韧性。
日前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ATM机数量已下降至百万台以下。我国曾经是全球最大的ATM机市场,如今ATM机整体数量在2018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。究其原因,与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密切相关。
2022年二季度,“经济日报—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”先降后升,4月份小微指数降至47.2,5月份回升至48.6,6月份继续上升至50,指数重回景气线上。